说起隋末唐初那段乱世,咱们大家伙儿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,肯定是李世民,那位文治武功都厉害得不像话的天策上将。
可历史就像一出大戏,除了主角光芒万丈,总有些配角,他们虽然最后没能笑到最后,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所作所为,一点儿也不比主角差,甚至在某些方面,更接地气,更让人觉得亲切和惋惜。
今天咱们要聊的,就是这么一位人物,他叫窦建德。
很多人都说,这哥们儿真是生不逢时,要是没碰上李世民这个历史级别的“天选之子”,他搞不好真能成为第二个刘邦,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,一路逆袭坐上龙椅。
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,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。
要评价一个人,不能光看他功成名就之后的样子,更得看他还是个普通人时候的所作所为,那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底色。
窦建德起事之前,就是河北漳南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。
但他的“老实本分”里,透着一股子与众不同的侠义之气。
在那个隋炀帝瞎折腾,搞得民不聊生的年代,他的行为简直就是乱世里的一股清流。
比如,官府没完没了地抓壮丁去辽东打仗,那基本就是有去无回的差事。
他邻居家就一个独苗,眼看就要被抓走,窦建德二话不说,把自己家赖以为生的唯一一头耕牛交了出去,替邻居把这个名额给顶了。
在那个年代,一头牛对一个农家的重要性,不亚于现在咱们家里的一套房,这是把自家的活路分给了邻居一半。
这种事,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。
还有一件事更能看出他的胆识和义气。
同村的孙安祖因为受不了官吏的压迫,一怒之下杀了人,走投无路了,半夜里浑身是血地来找窦建-德。
这在当时可是窝藏朝廷重犯,是要满门抄斩的大罪。
窦建德听完,没有半点犹豫和害怕,非常镇定地给孙安祖指了一条生路,让他去豆子岗的芦苇荡里躲起来,还连夜给他准备了干粮。
他做的这一切,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,纯粹是出于一种“乡里乡亲,就该互相帮衬”的朴素情感,和一种“官逼民反,错不在民”的是非观。
从这些事就能看出来,窦建德这个人,骨子里就有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敢于担当的勇气。
他后来走上造反这条路,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野心,而是被那个不给人活路的世道一步步逼上去的。
他最初的团队,就是靠着这种人格魅力,像滚雪球一样聚起来的。
这一点,和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家时的情况,确实有几分相似,都是靠着在民间的威望和好人缘,被大家伙儿推举出来的领袖。
当了起义军的首领之后,窦建德的所作所为,更是把他和其他那些只知道烧杀抢掠的军阀区别开来。
他建立的政权叫“夏”,军队的纪律严明到令人难以置信。
他心里始终装着的,是那些和他一样在底层挣扎的老百姓。
他打下乐寿城之后,做的第一件事,不是搜刮金银财宝,而是下令把县衙里堆积如山的账本,也就是老百姓欠官府的各种苛捐杂税的凭证,全部搬出来,当着所有人的面一把火烧掉。
他大声宣布,以前的债,一笔勾销。
这个举动,在当时比任何金山银山都更能收买人心,因为它直接解决了老百姓最痛苦的问题。
他对部下的要求也极其严格。
有一次,一个士兵因为天太冷,偷了老百姓的一捆柴火。
这在别的军队里,可能根本不算个事儿。
但窦建德知道后,勃然大怒,亲自下令把这个士兵绑起来,当着全军的面狠狠抽了二十鞭子,一边抽一边红着眼睛问大家:“难道我们忘了当初在豆子岗挨饿受冻的日子了吗?我们起事是为了什么?” 这件事之后,他的军队再也没人敢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。
一支不扰民的军队,在那个乱世里是多么的难得,老百姓自然会真心拥护。
他还很有政治头脑,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
比如他攻打河间郡,守将王琮拼死抵抗了很久,城破之后,手下都嚷嚷着要杀了王琮解恨。
窦建德却拦住了大家,他亲自给王琮倒了杯水,说:“你是为朝廷尽忠,是条好汉,不是坏人。只要你愿意归顺,还让你当你的官。” 就这样,他把一个敌人变成了自己最得力的谋士。
这种气度和格局,已经具备了一个开国君主的雏形。
然而,历史的走向,往往就决定于一两个关键的选择。
当李世民的大军把洛阳的王世充围得水泄不通时,窦建德人生的十字路口到了。
王世充派人来求救,许诺了无数好处。
这时,窦建德手下最聪明的大脑,祭酒凌敬,提出了一个堪称“神来之笔”的战略方案:我们不要去洛阳和李世民硬碰硬,他现在主力都在那边,关中大本营肯定空虚。
我们应该发挥我们兵力雄厚的优势,绕道北上,直接奇袭长安。
长安一丢,李唐的根基就动摇了,李世民必然要回兵自救,洛阳之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?
如果这个计划成功,整个天下的棋局都将被瞬间逆转。
可惜的是,这个绝妙的计划,最终败给了人性。
窦建德手下的将领们,大多是和他一起从底层拼杀出来的兄弟,他们的眼光和格局,还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。
他们听不懂什么长远的战略布局,只看到了王世充许诺的金银财宝和洛阳城的富庶。
大家吵着闹着要去洛阳捞一笔。
窦建德,这位靠着兄弟义气起家的领袖,此刻却被这份“义气”绑架了。
他或许是念及旧情,或许是不想寒了弟兄们的心,最终叹了一口气,做出了一个让他抱憾终身的决定:去救洛阳。
这个决定,直接把他和他的夏国,送上了绝路。
在虎牢关前,窦建德的十万大军,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李世民那支由几千人组成的、堪称当时东亚最强的玄甲铁骑的冲击。
那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失败,更是两种军事思想的碰撞。
窦建德的军队,勇敢有余,但本质上还是一支带有浓厚农民军色彩的队伍;而李世民的军队,已经是高度职业化、专业化的国家精锐。
窦建德兵败被俘,他英雄的一生就此落幕。
被押到李世民面前时,他的那番话,掷地有声。
李世民问他一个农民为什么要造反,他抬起头,目光坦荡地说:“如果不是官府把人逼得没活路,谁又愿意提着脑袋干这营生呢?” 他说他这辈子,没抢过老百姓一粒米,比那些王公贵族干净。
这番话,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最好总结。
他输了天下,但他没有输掉做人的良心和底线。
据说,在他被押赴刑场的路上,看到路边的野狗,还会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麦饼分一半给它吃。
他临死前,没有感叹自己帝业未成,而是大喊一声:“要是有来生,我还当个老百姓!” 这句话,足以让后人感慨万千。
他死后,河北的老百姓自发为他建庙,香火不绝,这或许是对他这位“草根英雄”最好的纪念。
他确实没能成为第二个刘邦,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那份独特的温情和道义,同样值得我们铭记。
配资炒股首选,北京股票配资公司,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